2021年3月16日

印花稅十論

 有「朋友」問我,對於印花稅的看法,我給了以下的文字稿:

一:財政赤字是在2020年疫情下的暫時性現象,還是將會是經常發生的結構性問題?理論是:如果是暫時性,發債已可解決問題,反正現時政府的財政狀況尚佳,利息不會高。如果將是結構性問題,長遠的解決方法是減少政府開支,以做到《基本法》規定的收支平衡。

判斷是:疫情將可因疫苗在本年在全世界的普遍注射,縱然不能完全清除,也可大幅舒緩,經濟可回復正常。結論:大規模的加稅,並沒需要。

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定位:香港是內地的外掛系統,並不實行內地法律,而是實行普通法,其戰略地位是吸收外資、外匯。直至今天為止,雖然香港的債券市場快速增長,但主要的金融活動,還是在於證券市場。結論:證券市場是必不可失的產業。

三:金融業對香港的重要性:在世界性的專業分工之下,一個城市或地區往往只能靠一兩門產業維持,像台灣,主要產業就是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撐起了2,200萬人口的經濟體系,內地有14億人口,每省、每市都要有專業分工,香港作為只有750萬人的中型城市,只能集中一門最賺錢的產業,就是金融。

四:證券市場在產業界的獨特地位:產業有兩種,一種是內循環/內需產業,另一是外向/出口/賺取外匯的產業。在產業鏈上,後者的重要性遠高於前者,皆因只有賺取外匯,方能用外匯購買外國商品,這是經濟實力所繫。尤其對香港而言,後者特別重要,原因是:一,香港地方小、人口少,內需規模不大,大部分的產業必須對外,才能生存。二,香港沒能力生產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必須用外匯來購買。三,香港雖只佔內地GDP的3%,可是仍是內地輸入外匯的最主要渠道。

五:高頻交易對香港證券市場的重要性:所有金融市場的交易額,其95%至99%,都是靠著投機炒賣的交易,譬如說,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真正的實貨交易,只佔幾個百分比,甚至1%也不到。如果香港只靠長期投資者,股市將不可能存在。

六:投機太多,會對經濟有壞影響嗎?經濟學上一直有對於投機太多,影響到實質經濟的批評,由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杜賓提出的「杜賓稅」,就是用來加重炒賣貨幣的負擔,以減少投機對經濟的傷害。可是,這情況只限於像中國、美國這種大國。

香港這種獨立的小型系統,GDP和股票總市值的比例是1比12,相比起其他的股票市場,如美國,這比例是1比1,故此相對之下,維持股票市場的活躍性,遠高於保障投資者,也由於投機者的外國人比例很高,因此投機對實質經濟的副作用並不大,反而有正面作用

七:加股票印花稅對香港的證券市場影響大嗎?解答:從數字上,可能影響力只有幾個巴仙,表面上影響不大。可是,從大數據來看,幾個巴仙的影響力絕不算少,例如說,GDP的1%升跌,已對整個經濟影響重大。

八:世界大潮流對印花稅的態度是怎樣?看國際大趨勢,這些年來,一直都是以減費為大前題,以搶奪市場,爭取更多的成交,美國、日本、新加坡,均沒有股票印花稅,相比起香港買賣雙方均要支付印花稅,內地股市只須買方支付0.1%,只有英國,是由買方支付0.5%,則比香港貴上許多。

至於香港,1993年把印花稅調至0.15%,1998年調至0.125%,2000年調至0.1125%,2001年調至0.1%,由此可以見得,股票印花稅下調,是一直以來的大趨勢,就是在1997年至2003年的經濟前所未見的下行,印花稅照樣是照減不誤。

九:香港證券市場應行的策略是甚麼?內地證券市場主要是面對內地人民,所以只用看自己的賬目,便已足夠。可是,香港的對手是全世界,我們不能只看自己的賬目,而要同全世界的其他市場競爭。香港必須維持面對全世界的所有其他市場的競爭力,我們不止是要增加自己的絕對成交量,也要增加相比起其他市場的全球總成交量的百分比,就是總量上升了,百分比下降了,也是失敗。

十:面對中美新冷戰,以上的分析應作如何推演?面對敵人,只有兩種有效策略,一是賺得比對方多,二是蝕得比對方少。印花稅的直接效果是部分投資者因而放棄香港市場,轉投美國市場,這明顯是「資敵」的吃虧所為。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3615/%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5%8D%B0%E8%8A%B1%E7%A8%85%E5%8D%81%E8%AB%96.j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