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不道德先搵到錢

我常常批評香港政府,經濟搞得不好,有人反過來批評我:「錦鯉」有乜高見?

  我說:「我們這些寫稿佬,梗係有批評無建設,又唔係請我做高官、議員、智庫,無出糧畀我,我有乜責任要講建設?批評呢家嘢,在新聞學,專業名詞叫社會監察,英文叫social surveillace,批評已經係盡咗公民責任,同埋傳媒責任㗎啦。」

  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我有十萬條計策,可以幫助到經濟,當然不是一條就可以救返生,不過積少成多,每樣賺少少,都可以幫補唔少。反而好似夜繽紛,熊貓經濟,前者係蝕本貨,後者係搞笑,就真係倒米嘞。

香港崛起靠「跳舞跑馬」

  隨便講講,可以搞下麻將經濟,馬會賭籃球,24小時炒股,銅鑼通宵夜蒲……係呀你鬧得啱,全都唔係好事。

  話說香港崛起,全都都係靠不道德,所以鄧小平喺收返香港之前,都要保證「舞照跳,馬照跑」,因為呢啲先至係我們的核心價值。𠵱家又要有道德,又要搵錢,咪傻啦,世界有咁美好㗎咩?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83984/%E5%91%A8%E9%A1%AF-%E4%B8%8D%E9%81%93%E5%BE%B7%E5%85%88%E6%90%B5%E5%88%B0%E9%8C%A2-%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阿倫狄龍與香港黑社會電影

阿倫狄龍是法國演員,出生於1935年11月8日,死亡於2024年8月18日。在那年代,他是公認的地球第一美男子,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里安納度繼了其位,然而後者的形象脫不了娘炮,到了近年,後者雄風充沛了,卻又成為了油膩大叔。總之,論到總分,阿倫狄龍作為史上第一男子漢的地位,巋然不動。

再論到他對香港電影史,以外國明星而言,也稱第一,沒有人可以比得上。

他死後,評論主要提到1967年的《獨行殺手》。毫無疑問,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受到此戲的影響極深。但其實,影響香港影壇最大、長達幾十年的,必然是1970年的《Borsalino》和其在1974年的續集《 Borsalino & Co》,香港分別譯為《江湖龍虎鬥》和《江湖大殺手》,而阿倫狄龍不但是男主角,還是監製。

「Borsalino」是意大利一個以製造「fedora」帽子的名牌,這是一種帽頂中部有凹陷的帽子。正集的主角很愛戴這帽子,在續集的劇情,甚至成立了一間以此為名的公司。

香港的經典電視劇《上海灘》照搬了正集的劇情,周潤發這位巨星,這麼多年來,從許文強到Mark哥、高進,演技和形象都是照抄阿倫狄龍。《上海灘》當然也有大量他戴「fedora」帽子的片段。

至於《上海灘續集》,不消說,就是照搬《 Borsalino & Co》。就戲論戲,電影正集的水平遠高於續集。

一來是尚保羅貝蒙多和阿倫狄龍的合作大有火花,無奈正集結局尚保羅貝蒙多被亂槍射殺,《上海灘》照搬了這結局。二來正集的主題是「浪漫+友情」,續集卻變成了黑幫仇殺,感覺完全不同了。

論到黑幫片,不能不提到《教父》。不過《教父》的哲學比較高深,包括了家族,新移民,黑社會所追求的公道和秩序,因時代變遷的經濟轉型等等,香港的電影製作人駕馭不了,因此我們拍出來的黑幫片,反而是更像《 Borsalino & Co》。這一部電影的水平、口碑、票房俱不佳,卻偏偏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最深,真是唏噓。

順帶一提,《獨行殺手》的法文戲名是《Le Samouraï》,即是「日本武士」。

西方人對日本武士極為著迷,1960年荷李活翻拍了黑澤明在1954年的《七人の侍》,名為《The Magnificent Seven》。奇連伊士活在1964年拍的《A Fistful of Dollars》,港譯為《獨行俠連環奪命槍》,也是翻拍自黑澤明的《用心棒》。不過西方人其實不明白日本武士道,拍不出精神,《獨行殺手》顧名思義,主角是殺手。《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的主角Joe職業是賞金獵人,和武士也是八桿子打不上關係。

由於《獨行俠連環奪命槍》票房大數,其後在1965年和1966年拍了兩部續集﹕即《For a Few Dollars More》an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港譯分別為《獨行俠江湖伏霸》、《獨行俠連環奪命槍》,合成為《 The Dollars Trilogy》三部曲。

以黑社會為主題的電影從來都有,香港也不例外,例如1967年,由龍剛當導演的《英雄本色》,男主角謝賢飾演的就是釋囚。不消說,也有不少由黑社會當投資者,甚至是主要創作人員的黑社會片子。不過,數到長期以此為主題拍;;; 的電影公司,則是鄧光榮的「大榮」。

鄧光榮是富二代,17歲當男主角,專拍純情文藝片,已是一線明星。29歲成立電影公司,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他「為三合會組織聯樂堂(俗稱單耳、老單)其中一個分支公樂的成員,曾任聯公樂坐館一職……」「拍攝題材多以黑道故事為背景以表達人世間情誼,包括《無毒不丈夫》、《血洗唐人街》、《怒拔太陽旗》、《義蓋雲天》、《江湖龍虎鬥》。」

這裏說到與《Borsalino & Co》的中文譯名同名的《江湖龍虎鬥》,編劇就是王家衛,也是根據《維基百科》﹕「此片讓鄧光榮發現王家衛的才華。鄧光榮於是資助王家衛開拍《旺角卡門》與《阿飛正傳》。」

不用說,鄧光榮在以上電影的外型設計,以及演技參考,都是來自阿倫狄龍。

龍剛的《英雄本色》上映了19年後,吳宇森拍出了同名電影,兩部電影的唯一雷同,就是均以釋囚為男主角。這部戲的本來內容,男一、男二分別是狄龍和張國榮,後來陰差陽錯,加入了周潤發,成為了三生並重的一部片子。這部電影在香港收了3,416.13萬元,破了票房記錄,甚至瘋狂了半個亞洲,成為經典。

其後幾年,周潤發作為「黑社會英雄」的形象,深入民心,而《賭神》則是其顛峰。這也伴隨著香港的黑幫片的發達,配合了黑社會操縱影壇的當時狀況,他們拍此題材,內容取材如魚得水,更加是相得益彰。就是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沒落了,香港也有《古惑仔》系列,杜琪峰的《黑社會》系列,這題材和警匪片一樣,都是主流題材之一。

而這一派,在美學方面的開山宗師,就是阿倫狄龍。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39878/%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9%98%BF%E5%80%AB%E7%8B%84%E9%BE%8D%E8%88%87%E9%A6%99%E6%B8%AF%E9%BB%91%E7%A4%BE%E6%9C%83%E9%9B%BB%E5%BD%B1.shtml

香港權貴的工作就是育兒和政治

我有一個朋友,10年前,他剛結婚,夫妻都是富二代,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天,我和他鋤弟,到了晚上11時半,他趕著要走,原來是妻子召喚,回家「造人」,皆因醫生的專業判斷,當時當刻是排卵受精的最佳時間,必須抓緊,以取得最大的受精機率。

我們3隻腳在餐廳等,1小時後,他回來,繼續打,打了通宵。

他們都是某間有名的國際學校的校友。當時他們已買了幾百萬元學校債券,並且每周日回母校做義工,希望未來的子女可以順利入學。這有個名堂,叫「贏在起跑線,鬥在受精前」。

大約20年前,我已知道,要申請入讀名小學、幼稚園,得父母一起面試,少了一個,都不可能成功入學。單單這一門檻,已攔住了所有的打工仔,就算是幾百萬元年薪的高管,也不容易符合條件。

到了現在,下至playgroup,也要求父母親自參與學校活動,而且還要「晨早流流」參加morning meeting。到了這地步,甚至連企業家,也做不到,必須是無所事事的富二代,方可符合這條件。

沒錯,今天的富二代,人生軌跡大約是:22歲前,到英美大學唸書,其後在家族公司掛個虛銜,有錢花,沒錢投資;玩10年左右,結婚生子,工作只有兩項,一是培養子女,另一則是參加政治活動。

政治活動並不少,香港有很多的社團組織,只要長期捐錢,參加活動,長期下來,通常都可以撈得一個虛銜,例如小地方的政協,諸如此類。

不過,在今時今日的體制下,付錢可不成,還要幹實事:參加的活動例如慈善活動,組織他人參加,當然還少不得報讀學習班,例如去一次井岡山,隨時花上三五七天……不要說是打工仔了,就是有正常業務的老闆,也做不到;甚至連富豪權貴,也沒耐煩去做,只有派出子女。子女要「分身家」,肉隨砧板上,只好任由父母擺布。

我們的整個上層階級,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收租為主業,也即是未來管治香港的接班人:他們教出來的子女,也將必然是如此的繼續內耗下去。這樣子,未來香港還有希望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6%AC%8A%E8%B2%B4%E7%9A%84%E5%B7%A5%E4%BD%9C%E5%B0%B1%E6%98%AF%E8%82%B2%E5%85%92%E5%92%8C%E6%94%BF%E6%B2%BB/489462

2024年9月17日

烏克蘭要多大的戰損比方可擊敗俄羅斯?

俄烏戰爭,根據烏克蘭的說法,其戰損比是1︰6,另一方面,根據俄羅斯的說法,其戰損比是1:5,換言之,雙方的說法有著3倍的差距。我們當然知道,雙方都在誇大戰果,一般估計,雙方的傷亡總人數應差不多,而且,雙方也有不少外國僱傭兵,死的並非全部是自己的國民。

從專業的角度看,烏克蘭的官方說法,1:6的戰損,其藝術成分很高。要知道,在開戰之時,烏克蘭人口約為5,000萬,俄羅斯則有1.5億,換言之,是1:3的人口,只要戰損比大於1:3,則俄羅斯不可能憑藉人口優勢而戰勝。然而,戰爭開打以來,烏克蘭死了不少人,被俄羅斯佔領了一些土地和人民,還有大量烏克蘭人逃到歐洲,現時它的人口只剩下2,000萬人。但就是現時的狀況,只要有1:6的戰損率,一直打下去,俄羅斯也絕對不可能長期打下去。

1939年至1940年,蘇聯和芬蘭開打,前者傷亡32萬人,後者傷亡7萬人,戰損比大約「只是」4.5:1。而當時蘇聯人口是1.8億,芬蘭人口則只有300萬,遠遠比今日的俄烏懸殊得多,但蘇聯也受不了,願意停火,更別說在共產主義政權,徵兵能力遠高於今日俄羅斯的普京政府。

這就是澤連斯基永遠要強調以上的戰損比。事實上,這場戰爭烏克蘭的英勇程度出乎評論員的意外,但烏軍最大的短板,是太過倚賴西方的軍備、金錢、人員支持,而西方又要看民意。因此,它的決策往往不是基於軍事,而是基於對外公關,而這大大的損害了其戰鬥力。

本來,烏軍要打出最大的戰損比,最佳的戰略是堅守陣地,攻守之間的典型傷亡比例是1:3,這已經是俄羅斯受不了的損失。當年的蘇芬戰爭,芬蘭也是主守,打遊擊戰和陣地防禦戰。

然而,澤連斯基卻忽發奇想,突襲庫爾斯克,固然可以傷亡對方的平民,可是對於戰局卻是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大的作用,就是向西方宣傳自己戰力。然而由於分兵進攻,其他戰線反而更加容易失守。但這並非全然敗筆,因為,正如他的預期,錢、人員、兵器,統統也來了,雖然來得並不多。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3%8F%E5%85%8B%E8%98%AD%E8%A6%81%E5%A4%9A%E5%A4%A7%E7%9A%84%E6%88%B0%E6%90%8D%E6%AF%94%E6%96%B9%E5%8F%AF%E6%93%8A%E6%95%97%E4%BF%84%E7%BE%85%E6%96%AF-/488994

2024年9月16日

美股代表全球經濟

美國經濟不好是眾所周知的事,其於第一季的經濟增長,本來以為有2.4%,但結果只有1.6%,遠遠低於預期。然而儘管經濟不佳,可是股市卻不斷上升屢創新高,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當然很多人精確地解釋:股市和實質經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兩者完全可以背道而馳,但縱然是背道而馳,也不會背得這麼離譜,時間這麼長呀!

「七仙女」均屬國際企業

  我想出來的解釋,是美國股票尤其是熱炒的「七仙女」,即Nvidia(輝達,內地譯名英偉達)、微軟、Google母公司Alphabet、蘋果公司、Tesla(內地譯名特斯拉)、亞馬遜及Facebook母公司Meta,全都是國際性公司,因此它們並不代表美國經濟,反而是代表了全球經濟。

  這好比香港股市,已經不是由香港經濟決定,而是內地經濟反映。而港股也越來越倚賴內地股民透過港股通買賣,至於美股也有越來越多外國人參與炒賣,香港都有大把人炒美股啦!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83086/%E5%91%A8%E9%A1%AF-%E7%BE%8E%E8%82%A1%E4%BB%A3%E8%A1%A8%E5%85%A8%E7%90%83%E7%B6%93%E6%BF%9F-%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9月13日

香港的未來已被掏空了

「華為」的大老闆任正非講過一個故事:

公司的一個部門的年利潤是一百億元,他責備下屬:賺太多了,明年一定要少賺點,不准賺這麼多。

這當然不是風涼話,也不是嫌錢腥,而是他明白,這部門賺這麼多錢的原因,是投資性的支出太少了,例如研發費用,這結果將會是:未來的增長潛力也將會減少,這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換言之,這好比中文成語的「殺雞取卵」,殺掉了「雞」,固然短期利潤會很高,但以後卻無法「生蛋」,未來的發展也就完蛋了。

這又可以追問另一個問題:公司的高管為甚麼喜歡寧願犧牲未來的大利潤,寧願短期多賺錢?

答案是:他們並不擁有公司,因此長期賺錢,同他們無關。反而盡量谷大短期利潤,他們可以直接得到花紅,才是最有利的作法。

事實上,對比很多西方公司,高管為了兌現認股權,往往樂於做大刁,又或是回購股份,把股價短期炒高,最有名的個案當然是「通用電力」的Jack Welch,他在位時掏空了公司的未來能量,離開後,公司即一蹶不振。

香港的情況,就是這樣。這二十年來,政府長期盈餘,企業,主要是地產發展商,欣欣向榮,利潤年年升,股市好像也有不錯的成交。但其實,這些只是表面上的繁榮,支撐它們的,是犧牲了未來的投資、未來的發展,商人們為了短期利潤,不惜放棄長期利益……反正到付出代價時,特首已卸任,官員已退休,商人也已把錢「潤」了去英國。

最佳的例子,就是地產。750萬人的城市,一年只建1萬套新房子,人均居住面積在7年前只有161呎,這幾年還不敢公布,相信是因變小了,不敢公布。

至於商業樓宇,全世界最貴,也即是經營成本最高,年薪幾百萬的高管們擠在狹小的辦公空間,人均幾千元的米芝連三星級餐廳幾乎挨著旁邊顧客而坐,可惜香港卻並沒有相應的經營利潤最高:紐約一半的收入,卻是一倍的樓價,這是丫鬟的命,公主的病。

我們對這些荒謬的現象,習以為常,並且內化成為意識形態,這二十年來,已掏空了香港的未來,這是令人可悲的現實。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7%9A%84%E6%9C%AA%E4%BE%86%E5%B7%B2%E8%A2%AB%E6%8E%8F%E7%A9%BA%E4%BA%86/488017

2024年9月12日

高槓桿因禍得福

有一位青年才俊,在先前的一段時間,事業算是十分成功,但近年市場卻傳他好唔掂。不過近日有接近該才俊的人士說,他雖然生意不很順利,但是現金流都OK喎。

  我說:「唔係喎,聽講話佢手頭揸住好多磚頭,槓桿好高,俾人call loan喎。」

  知情人士說:「係呀,正係由於他的槓桿好高,兼且連股票的對賭合約都輸得甘,咁咪晨早幾年已經俾人call loan,果陣時磚頭仲有liquidity(流動性)賣咗啲,況且有部分是他十幾年前買返嚟,買入價不高,所以部分都有啲錢賺。」

高位賣樓賣藝術品套現

  我說:「原來又係王健林翻版,槓桿高反而先甩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知情人士說:「還有他在低位時買了不少藝術品,升咗幾十倍,都套咗好多錢返嚟。」

  我問:「藝術品係重災區,佢沽到咩?」知情人士說:「幾年前沽㗎,果陣時仲係高位大把人接貨,我check過絕對係事實。」

  我歎氣道:「一個人唔到山窮水盡,都唔會賣樓同賣藝術品,誰知反而救咗佢,真的是時也命也。」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81920/%E5%91%A8%E9%A1%AF-%E9%AB%98%E6%A7%93%E6%A1%BF%E5%9B%A0%E7%A6%8D%E5%BE%97%E7%A6%8F-%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政府管控颱風 用Zoom和Telegram咪得囉!

上周三,由於預期翌日將有颱風,發展局跨部門會議,統籌有關應對水浸、山泥傾瀉、塌樹、構築物及地盤安全的準備工作,多個部門代表出席。這包括了:渠務署巡查全港約240個容易淤塞地點、主要河道、渠道,完成了緊急清理工作,以減低水浸風險。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渠務署在已識別的25個沿岸低窪和當風地點實施緊急應變行動,包括提供沙包給市民,以減低海水淹浸的影響。樹木管理部門為高人流車流地點的樹木採取各項預防措施。

還有,土力工程處會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以便調派工程師前往山泥傾瀉現場。機電工程署向兩電一煤及港鐵公司發預警。屋宇署提醒地盤確保棚架及天秤安全,物業管理的維修吊船、招牌等安全穩固,雨水排放系統正常,以及採取防風措施。屋宇署巡查主要街道、私人建築地盤、未獲遵辦修葺令的斜坡等等。

未雨綢繆,當然很好。不過,香港位於海旁,一年必然打幾次颱風,必然有固定機制去處理,除非是可以預見的特別嚴重的超級颱風,究竟是否每次都要事先開會,實在值得斟酌。

然而,這則新聞稿伴發著一張20多人整整齊齊開會時的大合照,大家頓然明白:哦,原來召集眾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拍這一張照片,給予公眾,作為公關宣傳用。

查實在今時今日,大部分的會議,都可以用Zoom來召開,尤其是多人會議,不同的部門分處不同的地方,又要夾時間,全部都要親身出席,舟車勞頓,未免太過費時失事。有一個網民,無聊到計算這批官員的薪水和開會時間,指出少說花費了至少40萬元以上的時間/薪酬成本。

這些年來,政府向來提倡高科技,用Zoom來開會,應該算是身體力行吧。

其實,要成立跨部門應變小組,最乾脆的方法,是拉一個Telegram Group,有關部門都在其中,當然要有一個領導人,例如政務司副司長,風暴期間,長期on duty,主持大局。

現在的情況,相信是開了會,拍了並發了公關照片,等於「做咗嘢」,風暴期間,可「放打風假」回家大睡,工作則由手下負責。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BF%E5%BA%9C%E7%AE%A1%E6%8E%A7%E9%A2%B1%E9%A2%A8-%E7%94%A8zoom%E5%92%8Ctelegram%E5%92%AA%E5%BE%97%E5%9B%89-/487548

2024年9月10日

中美前線在菲律賓

為甚麼近來菲律賓不斷挑事,頻頻和我們在南海發生摩擦?

回答這問題很簡單,大家先攤開地圖看看。

台灣號稱是「不沉的航空母艦」,然而,其實中國要進入太平洋,打日本、韓國,甚至是美國,根本用不著經過台灣。事實上,所謂的「第一島鏈」,早已在南越滅國之後,早已被打缺一個口了。

由於近十年,中國的海軍急速發展,在今年底至明年初,第四艘航空母艦將下水,估計是核動力。至於第五艘,也應在2030年左右下水。這反映在釣魚島的爭雄,近年來,中國和日本漸漸攻守互易,所以我們反而比較少見到有關的新聞報道。

此外,民進黨賴清德的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國的回應是收回海峽中線:戰機經常進入台灣領空,海警船也不時在台灣海域執法,預計在未來將會越來越頻繁,這些行為,對台灣、對美國,構成了極大壓力。

美國應如何回應呢?很明顯,如果在台灣地區作出還擊,在政治上和在軍事上,都極為不利。

在政治上,大部分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和西方也有「一個中國」的政策,就算自己和西方盟友把「一個中國」另作詮釋,其他國家也不會反對中國打「統一戰爭」。

在軍事上,台灣和中國太過接近,最近處不過126公里,在現代火炮和導彈之下,根本無險可守。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過來,直接對決陸基武器,無疑是大大吃虧。

算來算去,如果要同中國一戰,菲律賓是遠比台灣更好的戰場。菲律賓的軍事實力雖然弱雞,但美國和日本要在南海對決中國,總比在台灣海峽有利得多。

從政治上看,菲律賓是他國,就算有領土爭拗,中國打它也可算是侵略。美國和菲律賓更有共同防禦條約,出兵協防更加是合法合理的作法。

最重要的是,菲律賓是東盟成員,雖然它是天主教,但是切肉不離皮,假如它和中國戰爭,恐怕東盟諸國也多數會偏向它,而不敢公開支持中國。

總括而言,現時中美的前線,是在菲律賓,而非台海。不過暫時雙方只是試探底線階段,而菲律賓作為傀儡,雖然有心挑事,卻無意戰爭,因此暫時而言,應不會引發戰爭。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7%BE%8E%E5%89%8D%E7%B7%9A%E5%9C%A8%E8%8F%B2%E5%BE%8B%E8%B3%93/486866

2024年9月9日

拼多多留彈藥打硬仗

近日股壇最大的新聞之一,不能不提在美國上市的拼多多,其股價在8月27日單日暴跌28.51%。

  拼多多早前公布第2季業績,雖然營業額達97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86%;淨利潤32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44%,但由於低於市場預期,因而發生暴跌。

  問題在於,儘管業績低於預期,但仍然有巨幅增長,絕不算差呀!再說,其市盈率也不過是10倍左右,在新經濟、高增長股票而言,算是非常便宜,怎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呢?

績後單日暴瀉28%

  拼多多於2018年7月26日上市,由於帳目表現太過亮麗,有人難免認為,在上市前粉飾一下帳目,應是常識吧。而在上市之後,先前粉飾了的數字,也難免要在事後補回來,因此不排除如今的帳目才是它的「素顏真面目」。

  事實上,中國電商是世上最兇殘的殺戳戰場,據報拼多多目前持有380億美元現金,較Tesla倍多出超過1倍,但該公司既不分紅,也不回購股票,皆因它深知,要在殺戳戰場中打硬仗,一定要有充足彈藥。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80825/%E5%91%A8%E9%A1%AF-%E6%8B%BC%E5%A4%9A%E5%A4%9A%E7%95%99%E5%BD%88%E8%97%A5%E6%89%93%E7%A1%AC%E4%BB%97-%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9月6日

商廈改住宅……有一種叫「商住契」

由於寫字樓空置率持續高企,本報老闆兼中原集團創辦人及主席,也即是全港最大的物業代理,施永青建議:

現時香港有22萬人,居住在11萬個劏房單位,居住環境惡劣,社會引以為恥,而不少非甲級寫字樓的呎租只有20多元,若改成住宅,可租30至40元,政府可以容許空置寫字樓在符合消防安全和衛生要求等條件下,改裝成合法劏房,有助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

對於施先生的建議,我補充:

第一點是以前我們向來有一種叫「商住樓」,人們前舖後居,這大大的減少了生活/居住成本,而且還增加了工作效率。在日本和以前的香港,漫畫家都是這方式工作,我認識一位中醫,收費不便宜,在銅鑼灣的一個千呎單位,也是用住宅來兼作醫館。銅鑼灣仍有不少樓宇是「商住契」。

由於互聯網,現時很多人都是在家工作,不過法例上,你的商業登記不能是在住宅樓,雖然有些人走法律罅,政府也不大管。奉公守法的人則必須花點錢,在會計師樓登記商業地址,這是虛假的,但卻符合法律。這裏不再去鞭撻政府官員是如何離地和不恤民情,但從一葉可知秋。

第二點是,日前,中環中心的一個單位,以呎價1.3萬元出售。如果商業單位可以居住,以此呎租,我也很樂意搬去中環中心……當然,我明白,要符合消防安全嘛。

第三點,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今時今日,很多人都是住在工廈劏房啦。那為甚麼不索性住在商廈呢?商廈雖然比較貴,但更靠近市區,可省掉交通費,除笨有精。問題在於,很多商廈,例如中環中心,沒有獨立冷氣,有的在晚間出入很不方便,「阿之阿佐摩洛哥」的問長問短。

不可不知的是,很多住在工廈的人,非但不窮,甚至是豪華裝修,靚過很多私樓。我更見過一些所謂「商廈」,酒店式住宅裝修,有獨立厠所、電爐,隨便擺了一些辦公桌椅,代理面無表情地說:「租客可不要這些辦公桌椅。」

第四點,施先生不會不知,假如商廈可變成住宅,對於住宅樓價,將是「黃台之瓜」。不過,殘酷的事實是,相比住宅,現時商廈更是重中之重的災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5%86%E5%BB%88%E6%94%B9%E4%BD%8F%E5%AE%85-%E6%9C%89%E4%B8%80%E7%A8%AE%E5%8F%AB-%E5%95%86%E4%BD%8F%E5%A5%91-/485950

2024年9月5日

香港老千與美國老千

這幾年來,香港的股市一蹶不振,有如一潭死水,原因是,財金當局對於股市的認知和基本政策是錯誤的。

他們的基本認知,是把股市當作是一間賺錢的產業。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現實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已經把全世界的股民都吸走了,因此,香港也已招不到新股民,他們全都去了炒美股。

例如說,當初香港證監會暴力執法,本來目的是為了避免香港人因炒老千股而輸錢。但現實是,香港人不輸給香港的老千股,卻把錢貢獻了美國的老千股,這損失是更大。畢竟,香港老千賺了錢,也是在香港內循環,美國老千賺了香港人錢,可是毫不客氣。

所以,我們現在的基本政策,應是先把錢從美國人的手上拿回來:寧願少賺錢、不賺錢,也要先把錢流回香港再說。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9/05/content_8655852.html

國家的領土是否愈大愈好?

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否愈大愈好?這問題就像問一個人是否愈有錢愈好,答案當然肯定是。問題在於,國家得到土地,同人得到錢一樣,得付出代價,而且非但得到要付出代價,要保存,也要持續地付出代價,反之,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人愈多錢、國家愈多土地,反而是賈禍之途。

在以前,國家的主權由君主所擁有,在君主而言,得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由自己所擁有,是簡單的加數。在這角度看,領土是愈多愈好。

然而,在今時今日,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共和國,主權屬於人民。因此,得到領土,除了是加數之外,還得用除數:除以全體人民。從這角度看,過不了除數這一關,得到新領土,反而是蝕本貨。

100多年前,美國已經把菲律賓納為殖民地,為甚麼後來它不把菲律賓加入聯邦之內呢?這正是因為菲律賓的人口太多,加數後再除數,並不划算。現在事實證明,這是聰明抉擇,皆因現時菲國人口1.13億人,等於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還在快速增加,假如當年美國把它吃掉,恐怕反會被它反過來影響。

事實上,美國在吃掉夏威夷後,已沒有擴張領土。它發現以「海外領地」(territories)的,如波多黎各,或是以附庸國的形式,如日本,去統治別的土地與人民,是更合算的管理方式,這好比一間公司用子公司的形式去控制另一間公司,比直接吃掉更加有利,因為對方的人民沒有對己國的投票權,只能被剝削,不能反過來影響本地政治。

以中國為例子,吃掉蒙古國是有利的,皆因它的土地多,人口少,而且資源豐富,但是吃掉緬甸,就會得不償失。雖然緬甸的地緣無懈可擊,是印度洋的出海口,問題在於,它的人均收入是1,285美元,是中國的十分之一,而且還是桀敖不馴的緬族,要想在直接吃掉後再作有效管治,所花的成本,必然也是得不償失。

不過,話說回來,假如不計算管治成本,的確是土地愈多愈好,皆因經濟學的規模效應,小國的生存空間已愈來愈小。但規模效應也有極限,像南韓、日本這些小國,土地是多多益善,然而像中國、美國這些大國,接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區區十萬八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幫助不大,除非是天然資源豐富,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又或是工業重鎮,如烏東四州,才有很大的價值。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原文鏈接:周顯專欄丨國家的領土是否愈大愈好? from 橙新聞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3872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5%9C%8B%E5%AE%B6%E7%9A%84%E9%A0%98%E5%9C%9F%E6%98%AF%E5%90%A6%E6%84%88%E5%A4%A7%E6%84%88%E5%A5%BD.shtml

華增持美債穩賺不賠

近年中國持續在減持美債,估計這是因為中美爭霸,中國恐防一旦正式翻臉,美國會像對付俄羅斯般,凍結中國持有的所有資產,因而作出超前部署。

  不過由於中國持有的美債太多,當年是全球第一,現在則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而且中國有大量外貿需要用到美元。因此中國減持美債步伐也沒有太急,只是循序漸進。

  然而在這幾個月,中國卻增持美債,暫時不知是短期波動,還是長期政策扭轉。

貿易順差收到大量美元

  但可知道的是,第一是近來中國貿易順差創新高,雖然說中國和其他多國有本幣互換協議,但也會收到大量美元。

  第二是由於美元升值,中國在這些年來買下的美債虧了不少。現在美息位於高峰,買美債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況且在美國很可能於本月開始減息,因此現在多買未來才減持,也許是更聰明做法。

  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就是美國財長耶倫不久前曾經訪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銷美債。也許當時中國對她作出承諾,意思意思多買一些,也不無此可能性。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79764/%E5%91%A8%E9%A1%AF-%E8%8F%AF%E5%A2%9E%E6%8C%81%E7%BE%8E%E5%82%B5%E7%A9%A9%E8%B3%BA%E4%B8%8D%E8%B3%A0-%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香港人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去拼經濟?

我講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其實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包括了社會秩序的瓦解,社會的不公平,以及太過激烈的社會流動,造成了人民極大的痛苦。這其實是要指出一個基本原則:要想發達,成本,必然要付出代價,而且這代價還不輕。

這就是香港人,香港政府所不明白的基本事實:香港要轉型,香港要成功,必然要付出代價。可惜的是,在這幾十年,香港人活得太舒服了,太開心了,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對於現實是完全無知,因此永遠有「小孩子的幻想」:work-life balance可以發達,不付成本可以改革成功之類。

第一個最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當然是:要想市民有好的居住環境和足夠的空間,樓價下跌是無可避免的。然而,樓價下跌,非但大地主受損,中產階級重傷,一個控制不好,還會影響到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1998年至2003年,這轉型只做了一半,因為怕痛,所以放棄了,非但放棄,而且還不敢再試一次,皆因大家都怕像上次一般,人民上街、政府下台。

問題在於,樓市這個資本市場,不管如何谷,如何收窄供應,只要炒得夠高,經濟夠差,終於還是免不了下跌。

如果說,中國樓價下跌是因供應過剩,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香港的樓價則是一邊供應不足,人民住在劏房、籠屋,另一邊則是樓價照下跌,從這角度看,香港的情況比中國更壞,更無救。而香港人打算解決樓價的方法,是減少供應,想在經濟不佳的大氣候把樓價再炒上去,這固然不可能成功,就是成功,亦是「後人亦復哀後人」。

當年香港為甚麼會成功?鄧小平除了說「五十年不變」,還說了一句:「舞照跳,馬照跑」,跳舞、跑馬,都是罪惡的事物,為甚麼會和經濟繁榮扯上關係?

答案是:這真的是有關係,「水清無魚」是人人會講的原理,但真正相信的人並不多。這裏並不是說愈亂愈好,像1949年的中國亂七八糟,那就有必要大力收拾,正如「紅潮」是水中的營養過剩,也會令到魚兒死亡。

所以,結論仍然是那一句:香港人為了復興香港,付出多大的代價?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4%BA%BA%E9%A1%98%E6%84%8F%E4%BB%98%E5%87%BA%E5%A4%9A%E5%A4%A7%E4%BB%A3%E5%83%B9%E5%8E%BB%E6%8B%BC%E7%B6%93%E6%BF%9F-/485455

2024年9月3日

克拉運河的經濟優勢

中國和柬埔寨決定興建「德崇扶南運河」,又和越南達成了兩國鐵路標準化的規劃,即是已將印支半島的三國搞定了,相信下一步提上日程的,將是「克拉運河」的興建。

所謂的「克拉運河」,就是打通位於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這早在十九世紀已有這想法,但是由於成本高昂,而且也許會令到泰國南部的分離主義更加猖獗,因此在這一百多年來,泰國政府一直心大心細。

現時西方到東方的海運途徑,必然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假如「克拉運河」鑿通了,則可減少大約二千公里的航程,這數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效率遠比不上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但也有一定的利潤,因此可以說是「雞肋」,所以才會被考慮良久。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考量,涉及中國在這地區的大戰略,但本文並不打算討論,只集中講經濟利益。

我發現大部分的人講「克拉運河」的經濟利益,只著重於它省了幾多路程,省了多少時間、多少燃料。由於運河必然要收費,以收回建築成本,馬六甲海峽卻是免費的國際航道,因而懷疑運河的經濟效益。這顯然是「見木不見林」的看法。

有一個物流的名詞,叫「集運」。例如說,如果你用順豐速遞把貨物寄往南方,其運輸的方式並非點對點,而是通通先運到了深圳,再在深圳把從不同的地方來,送去不同地方的貨物重新分門別類,再集中分送到目的地。

以新加坡為例子,雖然船隻經過馬六甲海峽並不收費,可是使用它的碼頭、物流等等,卻可數錢數到手軟。香港作為有名的轉口港,雖然近年正在沒落,但也是我們的一門生意。

如是者,「克拉運河」一旦興建成功,它搶掉新加坡的,不是運河所省掉的錢,而是究竟有多少貨物,會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是直接在這個新的物流中心分發、轉口呢?這才是大餅的所在。

只要攤開地圖,你會發現,新加坡於於亞洲南端,「克拉運河」則橫斷了安達曼海與泰國灣,是去印支半島和中國西南部如雲南、廣西的捷徑,只有去東亞或南亞如印尼,或是澳洲、新西蘭等等,新加坡才有優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8B%E6%8B%89%E9%81%8B%E6%B2%B3%E7%9A%84%E7%B6%93%E6%BF%9F%E5%84%AA%E5%8B%A2/484775

2024年9月2日

世界是中史翻版

 我提起過,所有的政治經濟問題,都可在中國歷史中,找尋到相應的例子。例如說,一百多年前,中國學者考察過西方的政治制度,回來說,這不過是中國在堯帝和舜帝時代所實行的制度吧,沒有甚麼特別的。

  用現代的歷史術語說,這就是「部落聯盟」﹕每一個部落派出一個代表,去中央政府議政,而中央政府則只管政治和戰鬥,也許還要負責天文觀察,至於部落間的具體管理,仍然由各大小酋長負責。

  又有人說,美國有如明朝的「兩黨惡鬥」,即是東林黨和非東林黨的政治權鬥,甚至犧牲了國家利益。中東則是在搞「驅逐韃奴」,要把統治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踢走。

  歐洲則是有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清談風流」,大講意識形態,完全不切實際。至於英國,則是眾所皆知,是「五胡亂英」﹕大英帝國好比當年的漢朝,作為普世帝國太過成功,因而在國內引入了大量胡族,從而引發政治動亂。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378661/%E5%91%A8%E9%A1%AF-%E4%B8%96%E7%95%8C%E6%98%AF%E4%B8%AD%E5%8F%B2%E7%BF%BB%E7%89%88-%E6%94%BF%E6%94%BF%E7%B6%93%E7%B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