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顏米羔真係少睇訊息

日前《中年好聲音2》季軍得主顏米羔在44歲生日時被朋友公開追債,他馬上償還,兼且另付40%利息。

  《頭條日報》對顏米羔作出獨家訪問,米仔除了對苦主致歉之外,還自呻成日不看訊息:「經常keep住有幾百個messages冇睇,任由佢哋沉落海底,有時清左一半又放棄,如果清得晒,我諗就唔會miss任何嘢,但呢啲嘢係解釋唔到嘅。」

經常沒讀或已讀不回

  對此我可以作證,皆因我們搞的電影《賭鬼》,顏米羔正是導演。我們合作過一次,拍了《私人會所》,現在是再度合作。以我們的關係及工作利益,顏米羔絕對不應不看和不回我的訊息,但他真的有時候會沒讀,或已讀不回,當然有這個壞習慣的人絕對不少,娛樂圈尤其多。

  《賭鬼》由電影發展基金贊助,有人覺得奇怪:「咦,你哋啲班底又唔係好強,點解申請到嘅?」我的回答是:「唔知喎,乜好難申請㗎咩?」

  不過現時政府最成功的部門,就是電影發展基金,因為《毒舌大狀》、《破.地獄》及《正義迴廊》等電影,這幾年都賺了大錢!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43654/%E5%91%A8%E9%A1%AF-%E9%A1%8F%E7%B1%B3%E7%BE%94%E7%9C%9F%E4%BF%82%E5%B0%91%E7%9D%87%E8%A8%8A%E6%81%AF-%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當年作為新興產業的百貨公司

每一個年代都有其新興產業,今日講的是百貨公司。

最初的時候,人們生產商品,自己銷售,毛利很高,但銷售額不高。百貨公司的基本概念,是自己不生產商品,只是代理,問題是需要付錢入貨,毛利不高,只是勝在有大數量,以銷售量取勝。

這箇中基本原理,是大城市的出現,有了大人流,才會有百貨公司。最早的應該是倫敦的Harding, Howell & Co,創辦於1796年。現時倫敦的Harrods也應該是最大的百貨公司,在其中遊逛,是一大享受。

在中國上海南京路,「先施」和「永安」創立於清末,「新新」和「大新」創立於民國,合稱「四大公司」,前兩者今天在香港仍有業務。

至於日本,則在1904年開始有第一間百貨公司,比中國稍遲了4年,名為「三井吳服店」,也即是今日「三越」的前身。

有趣的是,日本有所謂的「八百屋」,即是雜貨店,當年有一間「八百伴」,從雜貨店擴張至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在日本和香港的規模均是很大,在2000年左右倒閉了。「八百」比「百貨」的數字大了8倍,但意指的規模則小很多。

在當時,百貨公司是新興產業,成功的經營者都發了大財,成為了一代的富豪,日本的三井公司就是好例子。

不過在今天,這卻是夕陽工業,比較流行的是大型商場,裏面有大量專門店和餐廳。本質上,大型商場屬於地產業,不過,現時成功的百貨公司也有著商場成分,分租給不同的專門店,兩者的分界已很少了。

在香港人而言,最喜歡的,當然是日式百貨公司。連日本的「崇光百貨」也做不住,要賣給香港人,香港人居然把它搞得有聲有色……不過,香港人的崇日應是世界第一,Donki在香港成為了奇葩,但連在台灣也做不住,可以證明在這方面,香港人是更勝於台灣。

本文寫得雜七雜八,主旨一是百貨公司的從盛到衰,二是生產和銷售的割離與再結合,即是從賣自己的生產品到百貨公司又回到專門店,三是我也經營網店,深知入貨困難。現在一間店舖的商品以萬計,這管理難度是以往不敢想像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95%B6%E5%B9%B4%E4%BD%9C%E7%82%BA%E6%96%B0%E8%88%88%E7%94%A2%E6%A5%AD%E7%9A%84%E7%99%BE%E8%B2%A8%E5%85%AC%E5%8F%B8/547847

2025年4月1日

我只是押注贏的一方

在2020年,反對派勢力被全殲之前,有藍絲,有黃絲,我說,我是「金絲」,因為我是拜錢的,不分藍黃。雖然,藍絲和黃絲,也有拜錢,靠政治搵食的也有不少,最經典的例子是,到了外國,忽然變色的仁兄,名字就不說了。

由於我攻擊黃絲太多,很多人歸類我為藍絲,但是在今天,我不時批評政府,因此也難以歸類。不過,有熟悉我的網友指出,我其實不是藍,而是紅,換言之,我是歸心內地,不歸心香港,在某程度上,我同意他的說法。

查實我從來喜歡內地,很少認同香港,也許是因為自小讀中史、看武俠小說的關係,而且總是認為香港的格局太小,不適合我這種喜歡搞大茶飯的人。有趣的是,我的心在內地,在國際,身體卻留在香港,除了旅行遊玩,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香港,而且工作也在香港。

至於馬克思主義,唸中學時,只以為就是簡單的「共產」,和我所知道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完全不吻合,當然是全然不信。進了大學,知識長進了,卻發現它的道理所在,最記得大一時,初聽到「下層建築影響上層建築」的理論,靈機一觸,像是開了竅。

所以說,我今日的歸心內地,完全不是因為愛國,坦白說,我怎也不是愛國的人,我完全沒有偉大的情操。只是因為,我認為,內地是走向了正確的道路,將會是最終的贏家,我抽注向贏的一方,如此而已。

還有一點,我初出道時,在外資大公司工作,幹了一年後,從此沒接觸過英文。甚至在溫哥華時,說的是廣東話,英文早已忘光了,因此,我只能在漢語地區生活,擁抱內地,也是無可選擇中的唯一的選擇。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financecolumn/1262474/%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6%88%91%E5%8F%AA%E6%98%AF%E6%8A%BC%E6%B3%A8%E8%B4%8F%E7%9A%84%E4%B8%80%E6%96%B9.shtml

大西洋總編輯洩密不可能是意外

話說日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Michael Waltz (圖)建立了一個Signal群組,拉入了多位重要官員,專門討論政治軍事機密。不知如何,把《大西洋月刊》的總編輯也Jeffrey Goldberg拉進群內;然後,Jeffrey Goldberg把群組的信息公開出來,引發了一場軒然巨波。

Jeffrey Goldberg是猶太人,擁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在美國出生,青年時在以色列服過兵役,作為《大西洋月刊》總編輯,地位崇高,是名記者,訪問過不少猛人,例如希拉莉、內塔尼亞胡等。

洩密事件發生後,白宮的美女發言人(Press Secretary)Karoline Leavitt評語是他不但是「反侵分子」(anti-Trump hater),而且還在「伊拉克大殺傷力事件」中撒謊,令到美國花費了大量金錢和死了大量軍人(This is the same Jeffrey Goldberg who infamously lied abou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o get us into the Iraq war, which cost trillions of dollars and thousands of American soldiers.)。不知此說的來源是甚麼,上述「把洗衣粉當作化學武器」不是美國政府的獨立調查嗎?

在傳媒界的第一守則,就是報道的必須是事實,不過當然,人會錯,傳媒和記者也免不了有立場,立場有時免不了偏頗,也不可能是事實的全部,但至少,所說的至少是就他所知的事實。

再講第三守則,是「消息來源不可洩漏」,這是基本的「義氣」,寧願坐牢,也不可以洩漏。

第二守則和以上的第三守則是同一系列,就是必須和消息來源「講信用」﹕人家把秘密告訴你,是有立場、有目的,最重要的,是為了故事完整,以及取信於你,他可能會告訴了你一些不可以報道出來的秘密。

你不同意、不喜歡他的立場和目的,可以選擇不報道,但一旦寫出來,就必須大致上遵守消息來源的守則,這可以說是傳媒守則,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諾和義氣。

不過,如果記者是獨立調查出來的故事,又或者是洩密者有心爆料,像當年的「水門事件」,當然是講乜都得。

就以上事件,我只能說這絕不是意外︰Waltz 不可能無端把Goldberg拉進群組,Goldberg也不可能無端洩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4%A7%E8%A5%BF%E6%B4%8B%E7%B8%BD%E7%B7%A8%E8%BC%AF%E6%B4%A9%E5%AF%86%E4%B8%8D%E5%8F%AF%E8%83%BD%E6%98%AF%E6%84%8F%E5%A4%96/547055

2025年3月31日

美國併購政治審查

美國有一個機構,叫「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即「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為「CFIUS」。

  這個機構原始來自1950年的《國防製造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 of 1950),授權組成的政府委員會,2007年再立《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Th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2007),簡稱「FINSA」,完善了法律。

大型企業受密切監視

  根據這些法律,美國的大型企業和戰略性企業,從來沒有100%的商業買賣自由,有關的大買賣以及商業併購等,必須被這個委員會檢查,以防外國人控制到戰略性的美國企業,或旗下項目,危及國家經濟與軍事安全,或者是導致美國高科技技術外流。

  查實所有大型企業,都有一定的戰略性地位,難免涉及政治,當然也受到政府的密切監視,如果認為可以有純商業的決定,可未免太naive(幼稚)了。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42588/%E5%91%A8%E9%A1%AF-%E7%BE%8E%E5%9C%8B%E4%BD%B5%E8%B3%BC%E6%94%BF%E6%B2%BB%E5%AF%A9%E6%9F%A5-%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5年3月28日

人口紅利現在還存在嗎?

人口紅利在古時是存在的,到了中世紀,在中國、印度這些發達地區,已不存在了。

在古時,人口不多,人就是生產力兼戰鬥力,因此,人就是最有價值的資產。反而土地,因為太多,不大值錢,所以在戰國時,甚至有把人口擄走,留下城池給對方的個案。

中國大概到了宋朝時,人口到達飽和,後來生產力增加,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但人口也隨之增加,因此並沒有生產更多的財富與力量,過億人口,甚至連小小的滿清,區區一百萬人口,也打不過。

這就是「高度平衡的陷阱」,帝國完全停滯,沒有增長,當然也沒有人口紅利可言。

西方就不同了,由於發現了新大陸,需要源源不絕的人口去美洲大殺印第安人,拓展土地,造就了第一波的人口紅利。然後,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需要大量人口去製造出工業消費品。

還有人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鐵路、公路等基建,合稱為「鐵公雞(基)」,既需要大量人手去建造,又可以藉此運輸工業產品,擴大消費,這樣同時又刺激到擴大規模經濟,分工的細化,又可以減低成本,擴大生產力。

總括而言,人口紅利在古時是存在的,到了中世紀,在中國、印度這些發達地區,已不存在了。換言之,這並非永久存在的真理。但是,到了近代,因為工業革命,人口紅利又再復甦了。

問題在於,人口紅利會再次消失嗎?

這牽涉到兩個大問題,一是生產力會否變得過剩,二是我們以為其他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如印度、非洲等,會享受到人口紅利的優勢,但這是否真的存在?

按:印度的人口已進入低增長期,估計十多二十年後,將會負增長,不過這有滯後效應,皆因人口紅利的計算是年輕人進入市場,所以人口倒退是二十年後才會見到效應。

事實上,現時中國已製造出全世界都用不完的產品,也還有死不完的後備軍人(幾億人),兼且已出現了大量的失業年輕人,所以我懷疑人口紅利這個經濟概念,在未來世界,已不存在。

在未來,只有5%的人有工作能力,所要的幾乎全都是科學人才,換言之,文科、社科、商科可能只需要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口的增加,只不過是為這有用的5%人口增加基數,如此而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A%BA%E5%8F%A3%E7%B4%85%E5%88%A9%E7%8F%BE%E5%9C%A8%E9%82%84%E5%AD%98%E5%9C%A8%E5%97%8E-/545798

2025年3月27日

逢跌買 逢升沽

去年底,港股突然爆升幾千點,成為了世界表現最好的股票市場,當市場人士雄心勃勃,認為三四萬點可期,市場忽然沉寂下來,像是潑了一頭冷水。

 一個多月前,由於DeepSeek的橫空出世,令到市場又出現了一股人工智能熱潮,於是,股市又大炒特炒,不過,和去年底、幾個月前一樣,也是炒了沒多久,又被當頭打了下來。

 所以,如果炒港股,態度應該是逢跌就買,一旦炒了兩三個星期,就沽,主要的買入和長揸對象,是科技股。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5/03/27/content_868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