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電車崛起油車式微

由於中國在電動車銷售贏晒,西方社會完全敗下陣來,因此美國和歐盟只能掉轉槍頭,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重稅;而且美國和日本繼續大力投資燃油車,甚至幾乎要放棄電動車。問題在於這場油電車之戰,究竟誰會勝出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知一個基本原理,就是汽車的未來應用,例如智能駕駛,甚至是把車子作為居室,設有大量家庭電器,在於需要用電。換言之,就算用燃油車,也要使用強大的電池,因此這是非開發不可的高新科技。

西方愚笨建貿易壁壘

  但最重要的是,電動車設計比燃油車簡單得多,因此其製造成本也便宜得多。如今它還是新興產業,隨着技術進步及規模效應,在可見的未來,相信電動車成本和價格還有大幅下調空間,將令燃油車的吸引力越來越低。

  當中國和西方汽車產業互成壁壘,非洲和中西亞的出口數目,就成為雙方陣營決勝的關鍵。不消說,制訂關稅的一方,必然也是競爭力較弱的一方,西方長期的小院高牆,技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顯然是愚笨的。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03420/%E5%91%A8%E9%A1%AF-%E9%9B%BB%E8%BB%8A%E5%B4%9B%E8%B5%B7%E6%B2%B9%E8%BB%8A%E5%BC%8F%E5%BE%AE-%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日本性病率反映了其經濟

作為哈日族,日前一宗日本的報道引起了我的注意:

東京梅毒感染人數急升,9月1日已超過了2,460人,創下歷史新高,相信今年也會破了去年3,701宗的記錄。這其中,男女比例為7比3,前者集中於20至50歲,後者為20至30歲,相信是因嫖妓泛濫所致。

妓女和經濟發展呈反比,幾千年來,皆是如此:經濟越差,妓女越多。洋鬼子在五、六十年代,到香港酒吧找「蘇絲黃」;香港男人在七十年代去台灣、韓國,八、九十年代去泰國,二千年後去深圳。後來這些地方的經濟發達了,當娼的女人少了,價格大升,這門「產業」也就式微了。

記得在2015年,一位疊碼朋友說了一句很精警的話:「中國經濟發達,美女還未離開農村,村口已有一台勞斯萊斯來接她,這裏已成為世界女人最貴的地方。」

日本的梅毒在這時刻蔓延,絕對不會是巧合,而是反映出這國家的經濟衰退到了哪一程度。事實上,所謂「神待天使」,滿街少女無家可歸,等待嫖客救濟,也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報道了。這結果,自然是性病泛濫,這是科學,不會錯的。

中國有關性病的統計,這其中,尿道炎的患者收入較高,淋病則集中於低下階層。我估計,這應是後者的症狀明顯得多,富人不會不理會,前者則因比較難以發覺,所以富人也有時因不覺而患上。

照此推理,梅毒比淋病更痛苦,更易辨認,如果連梅毒的數字也升得如此之快,那麼,尿道炎、淋病的數字應是其幾何級數。而且,按照病理學的統計,性病很多時是同時患上幾種,這應該是現時日本的真實情況。

事實是,我也有好些富有的朋友,常常去日本去找一些高級妓女,都是模特兒、小明星、AV女優之類的高檔「商品」,認為她們「價廉物美」,比香港高端妓女的性價比高得多……香港高級夜總會的無法經營,這正是原因之一。

我這一代,曾經眼看過日本起高樓、宴賓客,也曾經仰視過日本文化,看到這一幕,難免黯然。更恐怖的是,日本應還會沉淪下去,不出多久,相信去日本尋芳,將成為香港中產男人的常見娛樂。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7%A5%E6%9C%AC%E6%80%A7%E7%97%85%E7%8E%87%E5%8F%8D%E6%98%A0%E4%BA%86%E5%85%B6%E7%B6%93%E6%BF%9F/508772

2024年11月19日

日本短視、貪小便宜、沒長期戰略

日本的轉捩點,是在1894年對中國發起了甲午戰爭,雖然是以小打大,但也經過了精密的計算,有著一定的勝算,而且也成功地得到了豐厚的戰利品,打下了後來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始資本。

可是,它在1905年打的日俄戰爭,從利益上,就是失敗之作,皆因滿清政府是異族政權,基本政策是「寧予外邦,不予家奴」,方才願意在戰敗後付出大筆賠款。但遇上了俄羅斯,既不能把它滅國,它打輸後死活不賠錢,日本也沒法子。不過,這戰爭是東方第一次戰勝西方,日本人雖然實質上是虧了本,但至少贏了面子。

其後日本刻意經營分裂中國,資助革命黨反清,本來是正確策略:在1911年,中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如果成功把滿清政府驅逐回到東北,則中國四分五裂,日本就可以予取予攜了。

問題在於,三井集團不肯貸款給孫文把革命搞下去,日本政府也沒有支持滿清政府,不押注,就沒分紅,這是基本原理,可能它是想無本生利,當然沒這麼麼便宜的事。於是,漢人很快達成共識,成立了國民政府,於是,日本在中國便沒戲了。

一戰時,日本適時地在1914年站隊西方,向德國宣戰,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地盤,反觀中國是1917年,協約國取得上風後,才加入大戰,相對來說,被日本佔了先機。但是,由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日本也沒佔上甚麼便宜。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根本就是傻瓜式的冒進,如果不是踫著吸毒者張學良,根本不可能成功。自此之後,日本也像是吸了毒般,不停的進行不可能的任務,每次均是以小博大,企圖僥倖取勝。

1937年的「七七事變」,日本的正確做法,應是「教訓」中國一頓,然後退回東北,但是它實在忍不住肥美的中原,那時可比日本繁榮得多的花花世界,於是在沒有任何政治準備之下,打了再算。如果後來沒有汪精衛一伙漢奸的投降,我實在想不出日本將會如何管治中國本部。

到了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發動大東亞戰爭,完全是蠻幹。要知道,它在諾門罕戰役中,連蘇聯也打不贏,而且和中國的戰爭還未完,居然同時惹上了美國、英國兩大敵人。這證明了一個現象,就是日本人很短視,只看眼前即時的利益,根本沒有想到過長期戰略,而且想到了就做,行動快過思考。

其後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泡沬經濟,完全是「有今生,無來世」的短視作法,在「失落的三十年」,說穿了,就是沒想過長期戰略。簡單點說,日本人的政策,是不讓別人賺日本的一分錢,卻希望盡量多佔人便宜,所以日本制式永遠與世界不接軌,像手機,當年其他國家打不進日本市場,但日本手機也因此而打不進其他國家,因而喪失了一個九十年代。至於氫能車,它壟斷了最賺錢也最容易的科技,只有自己在玩,其他國家都不理它。

說穿了,日本就是囿於島國狹隘的民族性:短視,貪小便宜,沒有長期大戰略,這在一百多年前的列強世界,還勉強行得通,到了現代,則是死路一條。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s://www.orangenews.hk/special/1245518/%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4%B8%A8%E6%97%A5%E6%9C%AC%E7%9F%AD%E8%A6%96-%E8%B2%AA%E5%B0%8F%E4%BE%BF%E5%AE%9C-%E6%B2%92%E9%95%B7%E6%9C%9F%E6%88%B0%E7%95%A5.shtml

和平崛起不可能,維修不如打一仗

台海問題的中心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會不會,如果會,則在何時武力收回台灣?

這牽涉到一個理論上的課題:和平崛起有沒可能?

我不能完全否定這可能性,但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先例。戰後的日本就是企圖和平崛起,但因沒有軍事力量的配合,在其高峰時刻,被宗主國美國用「廣場協議」一棍子砸下去,便完蛋了,一直沒落至今天。

近代史上,荷蘭、西班牙、法國、大清、德國等等,都是因戰爭而興起,因戰敗而衰落,蘇聯則是在冷戰時主動投降,不戰而敗。如果中國也有這想法,那麼,台海一戰就是難以避免了。

思維是:反正是打,局部戰爭比全面戰爭好,由於台灣是準備最久、最接近大陸、合法性也最強的地方,因此,如果反正都要打一仗,收回台灣是最佳選擇。

這可從寫《大國政治的悲劇》的那位國際政治大師John Mearsheimer最近的言論可知其反例:他主張在菲律賓和中國開戰,理由正是菲律賓距離中國較遠,而且美菲有共同防衛條約是美台沒有,再加上有東盟加持,如果中美的戰爭是必然,那麼,在菲律賓打,遠離日本海,對美國比較有利。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極快,而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則在老化。然而,這其實是結構性的:

武器的維修保養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而武器越是老舊,維修費用越高。美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使用期是50年,現在大部分都已進入老年期,新型的「福特級」只有一艘,在2017年下水,其餘10艘有待更新。

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之所以如此殘舊,正是當年曾經有過一段快速下水的「下餃子」期,因而期後也必然有一段荒廢期,否則現時的11艘也已養得吃力,不可能不停的「下餃子」下去。

因此,中國的「餃子」下到某一個地步,有必要趁著軍事力量到達高峰時,去打一仗,否則就會陷入美國的困境:造新武器維持生產線,太貴了,養不起,舊武器的維修費越來越高,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最佳的戰略還是在幾年後的高峰期放手一搏,發動台海戰爭。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2%8C%E5%B9%B3%E5%B4%9B%E8%B5%B7%E4%B8%8D%E5%8F%AF%E8%83%BD-%E7%B6%AD%E4%BF%AE%E4%B8%8D%E5%A6%82%E6%89%93%E4%B8%80%E4%BB%97/507995

2024年11月18日

美使銅銀夾大聲

美國財政部發表「匯率操作國觀察名單」,基於三項檢視標準,包括貿易順差、經常帳順差及外匯干預情況,包括中國、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和德國,與上一份報告相比,馬來西亞被移除了,韓國則重新被納入。

  這其中,中國台灣有外匯管制,它自己也承認,被列入名單恐成常態。馬來西亞也有外匯管制,1998年成功抗拒索羅斯的狙擊,反而是被移除了,才覺得奇怪。

  至於中國,則是美國的主要打擊對象,不可能不列入。中國當然也沒甚麼所謂,與美戰爭是慣了。

  最無辜是日本,因為它已聽晒美國話,一來在中國減持美債的時刻,它替代了中國,成為美債的最大買家,二來日圓不停在跌,它也不大敢沽出手上持有的美債,以捍衛幣值,如今反而被美國倒打一耙,說穿了,不過是美國警告它,要它不要沽出美債而已。

  真正的問題癥結,在於美元上升,令全世界所有貨幣都相對下跌。但美國使銅銀夾大聲,這就是70年代其財政部長的那名句:「這是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周顯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02358/%E5%91%A8%E9%A1%AF-%E7%BE%8E%E4%BD%BF%E9%8A%85%E9%8A%80%E5%A4%BE%E5%A4%A7%E8%81%B2-%E6%94%BF%E6%94%BF%E7%B6%93%E7%B6%93

2024年11月15日

杜琪峯和霍啟剛都說不中香港電影問題

日前,大導演杜琪峯接受BBC專訪:「我覺得現在沒有了靈魂……包括我和香港都沒有。(靈魂就是)「自由,言論的自由……簡單一點就是人權和自由」。由於《電影檢查條例》隨著《國安法》的通過而作出修訂,結果有二十多部電影因此不能放映,杜的看法是:香港電影明顯倒退。

就此言論,《大公報》和立法會議員兼藝發局主席霍啟剛作出反駁,一是指責杜把自己和港產片上的失意歸咎於《國安法》,二是近年也有好些叫好叫座的電影,如《正義迴廊》、《毒舌大狀》、《九龍城寨之圍城》。

以上的兩派相反意見,皆有道理,但俱不中要點。

就杜sir的訪問,《國安法》和「言論自由」,你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你公開表示不滿,也是言論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就個人政治立場發言,但請別扯上香港電影,也別把電影倒退和這拉上關係。

我只知道《理大圍城》被禁,其他二十多部可沒聽過。不過,就我所知,香港電影的蓬勃,可從來不是因為政治片,你看看,香港史上最賣座、評價最高的電影,究竟有沒有政治片?可以說,沒有政治片,香港一點損失也沒有,那二十部片子,到了外國,也根本沒人有興趣。

至於你,杜琪峯,所拍過的所有電影,就算包括《黑社會》在內,就是以今天的評審標準,也沒有一部是不能過審的……根本,黑社會電影就是港產片的特色之一,沒有人說過要禁。

現時人們的自我審查,是因為合拍片,希望在內地上映,賺內地人的錢。在內地,從來審查都非常嚴格,不過杜sir的《黑社會》也有一版本,改名《龍城歲月》,古天樂變成臥底警察,以迎合內地市場。

事實上,在二十年前,根本沒有內地市場。香港電影的沒落,霍啟剛說的網上媒體的興起,只佔了小部分,真正的原因,是韓國進步了,以前有配額的台灣開放了,現在泰國也趕上了,人們的本地市場比香港大,把我們擠壓掉了。

如果不要內地市場,除了政治,你拍甚麼題材都可以,像林炳焜和林超榮改編我的小說《賭鬼》,「賭」和「鬼」都進不了內地,也是照拍不誤。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9C%E7%90%AA%E5%B3%AF%E5%92%8C%E9%9C%8D%E5%95%9F%E5%89%9B%E9%83%BD%E8%AA%AA%E4%B8%8D%E4%B8%AD%E9%A6%99%E6%B8%AF%E9%9B%BB%E5%BD%B1%E5%95%8F%E9%A1%8C/506931

2024年11月14日

蓋茨與馬斯克

我最佩服的兩個美國人,分別是比爾蓋茨和馬斯克,雖然這兩人似乎勢成水火,多年來積怨已深,現在馬斯克支持的特朗普重登總統寶座,說不定隨時秋後算帳,把蓋茨抓起來法辦,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

  這兩個人在行事風格上的分別,就好比是兩個世代不同的風格。

  蓋茨是一個從來不犯錯,也不冒險的人,在他的一生無風無浪,很容易就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而且還順利退休歎世界,並且成功的投資未來,例如疫苗及乾淨核電等。

兩個世代不同風格

  但馬斯克卻比較更像喬布斯,他成功過,也失敗過,而且幾次面臨破產。他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成為首富,而是要改變世界。

  馬斯克也不喜歡個人享樂,而且不止一次為了理想,不惜押盡身家盡地一煲,就像這一次,他支持特朗普,一旦輸了非但錢沒了,可能還要坐牢,然而幸好他買中了大獎。

  在我那一代,偶像就是蓋茨,這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但是在新一代,顯然馬斯克的風格,才是年輕人覺得要仿效的偶像。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editorial/3401226/%E5%91%A8%E9%A1%AF-%E8%93%8B%E8%8C%A8%E8%88%87%E9%A6%AC%E6%96%AF%E5%85%8B-%E6%94%BF%E6%94%BF%E7%B6%93%E7%B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