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題是朝鮮戰爭,目的是企圖解答一些歷史問題。但要解答這些問題,得從頭說起﹕所謂的「頭」,就是二戰後的國際秩序。
二戰是由美國和蘇聯兩大集團,聯手戰勝右翼的納粹德國和帝國日本,至於意大利,算了吧。所謂的「戰後秩序」,就是由美國和蘇聯分割世界,在分割的前線,往往是各佔部分,例如德國分為東西德,朝鮮半島分成朝韓兩國,至於南北越,那是後來的事了。
這其中,中國是最重要的,皆因它是戰勝國,亞洲第一大國兼日本戰敗後的第一強國,聯合國五位常任理事國之一。無論在美國、在蘇聯的眼中看來,它分裂成為兩國,國共各佔部分﹕無論共產黨是只佔東北、只佔華北,抑或劃長江而治,都好,總之就是不能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國,左右亞洲政局,是美蘇兩國的如意算盤。
事實上,在戰後,蘇聯早在密密行動﹕外蒙古獨立,並且扣住了溥儀,在蘇聯吃香喝辣,以備萬一東北有何變故,隨時可讓溥儀再當傀儡,滿洲國復辟。
轉機來自1948年的柏林封鎖,美蘇雙方的注意力均集中在德國,無暇理會中國。毛主席把握住時機,發動統一戰爭。公平地說,在1928年已經名義上統一全國的蔣介石,當然也不甘心於與共產黨共享天下,於是,統一戰爭開打,共產黨戰勝,統一全國,蔣「王業偏安」,逃到台灣。
這時,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割據武裝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旋即進行「全國大剿匪」。還有,在古寧頭戰役戰敗後,共產黨馬上籌劃第二次攻打台灣的計劃。
國民黨戰敗,美國不爽,蘇聯也不爽,皆因中國的人口比整個蘇聯加上其所有附庸國的人口還要多,很容易會變得不受控制。史太林這想法是正確,後來果然如此。
1950年1月12日,美國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記者招待會中,公開表明美國的太平洋地區防線,其範圍包括阿留申群島、日本、沖繩、菲律賓,形成一條弧線列島防線,問題在於,不包括台灣和韓國。
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打算攻打台灣,統一全國,這是板上釘釘,毋須懷疑。然而,「艾奇遜防線」卻壯大了金日成的膽子,因而奏請了蘇聯,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於跨越北緯38度線,南下入侵韓國。其後的發展人所皆知﹕韓國不敵,美軍介入,把朝鮮人民軍打回去,越過三八線,差點就滅了朝鮮。
這引發了第一個問題﹕史太林真的料不到美國會反口、介入戰爭?第二個問題是﹕蘇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是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為甚麼它不投反對票,而只是棄權?
它的理由是要撇清和此次侵略無關,並非幕後主腦,完全像是藉口。固然,不管它如何投票,美國要介入也會介入,只是美國可以聯合國的名義下場,合法性會強得多。基本上,只要美國下場,金日成必敗,仁川登陸成功,只是減少了美軍傷亡數字,以及加快了美軍戰勝的速度而已。
要回答以上問題,得去分析朝鮮的價值﹕當時的朝鮮一窮二白,唯一的價值只是因為三八線是美蘇的前線,否則它根本一文不值。真正有價值的,是中國的東北﹕它是重工業的中心,旅順港是蘇聯夢寐以求的不凍港,中長鐵路是物資的輸血管。然而,這塊肥肉現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手上。固然,當時蘇聯是老大哥,尚可以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以後,中國快速強大,可就不敢包了。
所以,史太林當時的戰略應該是﹕萬一金日成成功統一了朝鮮半島,反過來可以剪刀形勢,制衡中國。萬一失敗,控制了北朝鮮的美軍直指中國東北,中國非得要蘇聯介入駐軍,抵擋美國。換言之,這是放棄朝鮮,卻可得回中國的東北,好比中國象棋的「棄子入局」。
中國是在10月5日決定出兵援朝,10月19日出兵,10月25日打第一場戰鬥。這時的同期,武力收復台灣是暫時擱下了,但是「全國大剿匪」仍在進行中。毛主席為何決定打這場戰爭,這80年來,已有無數分析,這裏不贅。由於戰爭以出人意表的結果戰勝了,這證明了當時當時的決定是英明的。
現在到了第三個問題﹕假如戰敗了呢?毛主席在作出決定之時,以當時美軍的強大實力,連蘇聯也不敢直接攖其鋒,主席不可能沒想過假如戰敗,後果將會如何?
推理是﹕假如不出兵,蘇聯必然直接駐軍東北,這裏還會有金日成的軍隊,情況只怕更壞過1931年之前的東北。假如出兵,縱然失了朝鮮半島,只要美國不打進來,也有可能憑著自己兵力,守住東北,不讓蘇聯進入。就算避不了蘇聯的進入,只要自己在當地駐有大量軍隊,也可對蘇軍作出制衡。
簡單點說,當時的形勢,就是中國戰敗,也總比不參戰為佳。這就是為何中國參戰的原因,至於後來打出了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應該算是大奬,完全是中國人民和解放軍的不世奇功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