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萬國儲蓄會和儲蓄全保是克隆兄弟

在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是繁榮得不得了的冒險家樂園,世界第五大城市,那時候,東京根本不入流,所以日本人才對侵略中國有這麼大的興趣。
1912年,萬國儲蓄會成立了,創辦人是法國人Rone Fano和Jean Beudin,股東之一是著名寧波人葉琢堂,他當時是買辦,後來資助過蔣介石北伐,因而當上了宋孔貪腐集團的成員,靠的就是萬國儲蓄會賺來的資金。
這個萬國儲蓄會玩的財技是空前絕後的好點子,稱為「有獎儲蓄」,每月開獎一次,所有存戶都有抽獎的資格。這個新財技,令到所有中國人為之瘋狂,連海外華僑也大量加入。中獎的幸運兒得要撰寫感謝信,詳述整個過程,作為宣傳,還會要求介紹親友入會,不在話下。
初期,它每月收入是十多萬元,到了1927年,已經有三百多萬元,吸錢總數2.5億至3億元,而當時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紙幣發行量,也不過是1.3億元而已,可知其斂財之鉅。
萬國儲蓄會發財之後,買下了不少房地產,還興建了有名的總部,也即是今日的武康大樓。
這座武康大樓也有故事。
它的設計者鄔達克(Ladislaus Hudec)是奧匈帝國的人民,一次大戰時參軍,當了戰俘,25歲流亡到上海,在一家建築事務所當助手。結果是他成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築師,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花旗總會、沐恩堂、達華賓館等等,皆出自他的手筆,很多很多都是現時的優秀建築保護單位。換言之,鄔達克就是上海的Gaudi,可惜他是外國人,難以成為宣傳的對象。
在1934年,經濟學家馬寅初戳破了萬國儲蓄會的精算,簡而言之,其精算不過是把利息用來作為抽獎,如此而已,但當時人們的金融知識薄弱,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明白。
明年,國民政府1934年,國民政府下令取締,但這間頑強的金融公司在租界內繼續經營,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後,它才完蛋大吉。
通常,歷史書把它視為種金公司,例如說,馬寅初計算出來,2,000元的本金,如果計上複利,15年後應該是拿回5,500元,而不是2,000元。馬寅初的這種說法,令我很懷疑他的經濟學知識水平。當然,他發表《新人口論》,戳破了毛主席的「人多好辦事」謬論,因而受到批判,其風骨是毋庸置疑的。
萬國儲蓄會的精算,由始至終,都是由保險業的精算人員計算出來的,而它的本質,和今日的儲蓄保險沒有兩樣,只是它把利息拿出來抽獎,而保險公司則把利息用來賠償意外,如此而已。馬寅初之錯,錯在他身為經濟學家,居然忘記了一項真理:經營公司必須得到利潤,如果存戶在15年後,拿回5,500元,公司賺甚麼?同樣道理,國民政府的禁止它,也是不合道理的。(香港政府則可禁止它,因為香港法例不許非法抽獎。)
以上故事告知了我兩件事:第一,萬國儲蓄會是天才式的金融產品。第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只要心水清,便可發現所有的金融產品如出一轍,當年的萬國儲蓄會和今日的儲蓄全保,就是一對克隆兄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